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作者】 王秀丽
【机构】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学习需要动力,但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很抽象,学起来枯燥难懂,学生们难以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教学资源就能以其生动性、具体性,触人感官,动人心灵。将其引入课堂无疑会激发和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学习动力、探究热情,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怎样使零散的生活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如何取舍、开发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生总爱探究与自己切身有关的奥秘,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引用了奢侈品市场价格混乱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自认为图文并茂,案例丰富,但学生探究并没有预料中的热情、反应平平。事后有的学生说,这些离我们生活太远,我们买不起也不关心这些奢侈品。为此,我专门在任教的另两个班级里做了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都有网购经历,谈起来体会也很多。于是我立马围绕网购设置了情境和问题,效果与第一个班级截然不同,学生探究热烈,知识的达成率也很高。
如今,高考命题思路已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为此,生活化教学资源还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增强责任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时,我以南海维权设置探究活动,就我国领海、主权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都很激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对这一问题分析的有理有据,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也了解了我们国家维护主权的态度和实力。这时我又适时针对在维权过程中一些游行参与者采取的过激行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中,要注意更新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得到的体验和感受。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在省优质课评选中,任丽芳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山楂取核”这一活动,发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山楂和不同的工具,在活动体验中理解了实践的内涵和实践的特征。对此我深受启发,在讲到《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想让政府帮忙解决的事情,并指导他们在课堂上从中选取一件拨打市长热线,学生们表现得很有热情,而且这种参与也延伸到了课下,在学生们高度关注和万分期待中我们当地有关部门,不负众望,打来电话,就学生反映在学校后面上下学必经的小路上,某小区因建设施工带来的道路拥堵、灰尘飞扬的问题作出答复,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动手搜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感受到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使人信服。
及时调节教学预设,提高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成。学生的智慧我们是不可低估的。在学习《文化生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时,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社会上有的人捡到财物向失主索要报酬,你是怎样看的?”本意我是想导出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我们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可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始料不及,有的同学提出失主应支付报酬,就当是对做好事的一种激励,不然人家不还你你也不知道。而知识丰富点的班长说,索要报酬这是有法律保障的。这时我迅速冷静下来,果断地调整了教学预设,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总结出:虽然法律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但不能借此敲诈勒索或狮子大开口,那就变成违法的了。在利益面前,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思想、品德和良心,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拾金不昧,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幸福的生活。虽然和预设的有出入,但通过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适时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资源的使用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这其中我们最多的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制作使用课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而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直观、形象生动,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自制教具来展示、利用这些资源。我和学生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由于新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没有投入使用,我就从网上搜集我们潍坊的传统文化图片,并把它打印出来,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而学生也把他们所知道的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以文字、歌曲、照片的形式和同学们分享,使那节课生动有趣,并没有因为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枯燥无味。
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服务于生活实践,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就是为了回归生活。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实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目的。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我还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政治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促进他们的发展。
中学生总爱探究与自己切身有关的奥秘,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引用了奢侈品市场价格混乱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自认为图文并茂,案例丰富,但学生探究并没有预料中的热情、反应平平。事后有的学生说,这些离我们生活太远,我们买不起也不关心这些奢侈品。为此,我专门在任教的另两个班级里做了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都有网购经历,谈起来体会也很多。于是我立马围绕网购设置了情境和问题,效果与第一个班级截然不同,学生探究热烈,知识的达成率也很高。
如今,高考命题思路已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为此,生活化教学资源还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增强责任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时,我以南海维权设置探究活动,就我国领海、主权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都很激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对这一问题分析的有理有据,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也了解了我们国家维护主权的态度和实力。这时我又适时针对在维权过程中一些游行参与者采取的过激行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中,要注意更新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得到的体验和感受。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在省优质课评选中,任丽芳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山楂取核”这一活动,发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山楂和不同的工具,在活动体验中理解了实践的内涵和实践的特征。对此我深受启发,在讲到《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想让政府帮忙解决的事情,并指导他们在课堂上从中选取一件拨打市长热线,学生们表现得很有热情,而且这种参与也延伸到了课下,在学生们高度关注和万分期待中我们当地有关部门,不负众望,打来电话,就学生反映在学校后面上下学必经的小路上,某小区因建设施工带来的道路拥堵、灰尘飞扬的问题作出答复,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动手搜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感受到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使人信服。
及时调节教学预设,提高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成。学生的智慧我们是不可低估的。在学习《文化生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时,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社会上有的人捡到财物向失主索要报酬,你是怎样看的?”本意我是想导出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我们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可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始料不及,有的同学提出失主应支付报酬,就当是对做好事的一种激励,不然人家不还你你也不知道。而知识丰富点的班长说,索要报酬这是有法律保障的。这时我迅速冷静下来,果断地调整了教学预设,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总结出:虽然法律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但不能借此敲诈勒索或狮子大开口,那就变成违法的了。在利益面前,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思想、品德和良心,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拾金不昧,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幸福的生活。虽然和预设的有出入,但通过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适时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资源的使用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这其中我们最多的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制作使用课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而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直观、形象生动,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自制教具来展示、利用这些资源。我和学生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由于新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没有投入使用,我就从网上搜集我们潍坊的传统文化图片,并把它打印出来,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而学生也把他们所知道的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以文字、歌曲、照片的形式和同学们分享,使那节课生动有趣,并没有因为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枯燥无味。
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服务于生活实践,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就是为了回归生活。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实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目的。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我还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政治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促进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