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的感恩教育

【作者】 刘敬霞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第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要以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师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
  关键词:感恩教育 ;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恩思想。感恩精神能积极引导个体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拉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距离;能引导个体发现生活中的爱和感动,帮助个体确立积极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感恩是个体品格生长的基点,更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秩序良性运作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机动,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
  一、把握好教材中的感恩源泉
  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追踪到感恩教育的身影。《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分目标中,也有这样的定位: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内容标准“我与家庭”部分: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我与学校”板块: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我的家乡(社区)”板块: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说现行品德教材,也非常关注感恩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相机编排到各个年段,做到分层实施,螺旋上升。教材中处处蕴含着感恩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生命之恩、养育之恩、自然之恩……翻开各册教材细看,我们更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恩”、深深的“情”。
  二、触动学生心灵,培养感恩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每教一课,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在一曲《感谢你》的歌声中,我首先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童年时代及成长历程中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的点点滴滴,从心底里流露出对老师深切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一声“谢谢您,老师!”声情并茂,牵动了学生的心,学生感激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油然而生。紧接着小结:“同学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生活中,关心帮助我们,真诚为我们服务的人实在太多了。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世界会多一份绚丽的色彩;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人生会多一份美丽的情怀。感谢应该成为人们歌颂的主题。让我们在歌声中,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对为我们提供服务或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的意义,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感恩并非一定得做那种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存感激,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尊重他们的劳动已足矣。
  三、寻找时机,落实感恩行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并结合教材内容,找到感恩教育的时机。如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上课铃一响,教师就带领学生离开教室,来到校园里漫步,感受校园的感受校园的浓郁书香,感受校园的整洁美丽。放眼建设中的新校舍,更感受到校园的勃勃生机。回到教室后,教师随机提问:“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时,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新校园效果图,继续追问:“是谁让我们告别拥挤,告别陈旧,畅想未来,我们应该感激谁?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动落实于自己今后的行动之中,那就是“学校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四、留给学生思考,升华感恩情感
  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内心的教育,是学生每日的道德必修课,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留给学生感恩的思考,让课堂闪耀着感恩的光芒,洋溢着感恩的温馨,充满着感恩的感动。
  总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们要继续着力于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参考文献:
  [1]丁行勇,张瑜;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2]蒋中华 ,吕胜亚;让感恩之花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怒放;时代教育; 2013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