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质疑能力
【作者】 王道平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才有可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现实农村学校教学中学生缺乏个性,依赖性强,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策略,让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巧于释疑,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
关键词:质疑 必要性 乐于 善于 巧于 引导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策略,要在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巧于释疑方面多下功夫。
一、乐于质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 "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 对学生来讲,当头脑工作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学生就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②创设宽松氛围,营造质疑环境
"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
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教师还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给予足够的时间,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③保护自尊心,扬起质疑勇气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鼓起质疑的勇气。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学生缺乏自信,有了疑问不敢提出,有的自以为水平低,有问题怕同学老师笑他肤浅无知。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尤其要以鼓励为主,要以表扬的态度为主,无论他提出的问题如何幼稚,也不能讥笑他。学生开始质疑囿于习惯,或因为不会提问,或因为害怕提不好问题而不敢提问。此时我们老师就要想一些办法。
二、善于质疑
善于质疑,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因为学生思维不够缜密,分析力不够强,问题自然无深度。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①从课题上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的学生就问道: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②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富含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还有的课文中富含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句子也值得深深推敲,譬如说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等等。
③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故乡》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老爷……"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会明白中年闰土和"我"之间的隔膜,理解封建的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束缚和制约。
④从课文的难点处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教学《东北虎》时,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了解了诗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诗人只是在写一只困于笼中的猛虎吗?深意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巧于释疑
常言道,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而解决问题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①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释疑
比较浅显的问题,怎样释疑呢?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学生提出其中的这样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为什么说树德高望重?这些问题比较浅显,学生诵读课文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②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小组交流解决。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学生问:"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学生开始不知如何回答,讨论后互相补充才有了完整、正确的答案。这样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强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③在搜集信息中逐步释疑
教学中有时会有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再利用某个时间集中来展示一下搜集的成果。如教学《寓言四则》时,有学生问:"《伊索寓言》里还有哪些生动的故事?"这个问题较简单,但容量太大,可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并安排一节展示课。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从中获益匪浅。
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宽阔的道路。让我们教师共同努力,教会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张行涛、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嘉兴市秀城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研室编写,《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2004年
关键词:质疑 必要性 乐于 善于 巧于 引导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策略,要在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巧于释疑方面多下功夫。
一、乐于质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 "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 对学生来讲,当头脑工作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学生就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②创设宽松氛围,营造质疑环境
"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
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教师还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给予足够的时间,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③保护自尊心,扬起质疑勇气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鼓起质疑的勇气。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学生缺乏自信,有了疑问不敢提出,有的自以为水平低,有问题怕同学老师笑他肤浅无知。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尤其要以鼓励为主,要以表扬的态度为主,无论他提出的问题如何幼稚,也不能讥笑他。学生开始质疑囿于习惯,或因为不会提问,或因为害怕提不好问题而不敢提问。此时我们老师就要想一些办法。
二、善于质疑
善于质疑,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因为学生思维不够缜密,分析力不够强,问题自然无深度。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①从课题上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的学生就问道: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②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富含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还有的课文中富含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句子也值得深深推敲,譬如说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等等。
③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故乡》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老爷……"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会明白中年闰土和"我"之间的隔膜,理解封建的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束缚和制约。
④从课文的难点处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教学《东北虎》时,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了解了诗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诗人只是在写一只困于笼中的猛虎吗?深意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巧于释疑
常言道,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而解决问题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①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释疑
比较浅显的问题,怎样释疑呢?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学生提出其中的这样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为什么说树德高望重?这些问题比较浅显,学生诵读课文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②在集体讨论中相互释疑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比较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应该通过组织小组交流解决。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学生问:"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学生开始不知如何回答,讨论后互相补充才有了完整、正确的答案。这样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强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③在搜集信息中逐步释疑
教学中有时会有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再利用某个时间集中来展示一下搜集的成果。如教学《寓言四则》时,有学生问:"《伊索寓言》里还有哪些生动的故事?"这个问题较简单,但容量太大,可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并安排一节展示课。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从中获益匪浅。
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宽阔的道路。让我们教师共同努力,教会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张行涛、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嘉兴市秀城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研室编写,《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