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杨英丽

【机构】 韩城市象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学科包含伦理道德文化、历史哲学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内涵 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育平台上,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具体形象、全面彻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浸染,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和教师的教学指导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整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普及和传统精神的充斥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蒙田的《热爱生命》、铁凝的《哦,香草》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夏衍、沈从文、巴金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红楼梦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中的省亲、祝福,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闯滩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能够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2、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
  可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自习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传统经典的诵读。①在高一年级学习《诗经》、《离骚》等内容。②在高二年级进行《孔子》、《孟子》选读。③高三年级文言文泛读。④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记忆牢固、意志坚强、情绪高涨。总之,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成效。
  如在教学《祝福》时,如果结合课文中对祝福场景的描写、各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和一些事实报道,引导学生体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这样就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批判封建礼教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改革和完善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深信: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定会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必定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