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作者】 陈刚强
【机构】 四川省天全县思经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凡成功的教师,无论处于哪个级别的学校,无不以其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师 人格魅力 内涵 课堂教学。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人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正因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太过熟悉,很少细究其具体内涵,仔细推敲什么是“灵魂工程师”,怎样才能成为“灵魂工程师”。作为师者,传授知识,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除此之外,教师还有没有担负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无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启迪,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认识到历史课的魅力,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的历史感和严密的逻辑性,还来源于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艺术美,更得益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定环境下,情绪、情感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表现,即情感的两极性。历史课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焕发教师人格魅力,创设热烈活泼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师生互动。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师人格魅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的认识作一粗浅的交流。
一、历史教师人格魅力的丰富内涵
教师的本职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影响和塑造,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对学生做人教育,是历史课堂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师人格魅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倾向性,它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具备了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便具备了将学生精力聚拢于课堂的亲和力,便具备了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号召力,也便具备了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染力。
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包括:“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质魅力;“学高为师”的思想智慧魅力;自我超越的创新性人格魅力。
1、“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质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身正为范”正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完整诠释。就历史课性质而言,它既具知识性,也具德育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格问题其实即为做人之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影响。
2、“学高为师”的思想智慧魅力
历史教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历史教师自身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历史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思想性、教育性很强,它所展现的广阔历史视野,蕴含的丰富人文素材,积淀的深刻人类经验,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强大感染力和促进作用。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旗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历史教师还应旗帜鲜明地讲理想、讲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方向。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为适应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时代要求,历史教师更应该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历史教师只有学识渊博、业务精良,讲课能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具有演讲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也使学生从语言到行动上都有了学习的榜样。这可大大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3、自我超越的创新性人格魅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教师就要有进取心。教师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一桶水”,是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工作的需要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实践知识丰富多彩,教育理念更新层出不穷。要求教师自身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做到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启迪、开发、创新。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从教学内容上讲,不仅要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且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讲可以运用图表法、提纲法、设疑法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引而不发,留下思考空间;还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充分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分析,形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还可开设活动课,辩论课或其它社会实践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史烟飘过,回看今朝,师者为师亦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二、 历史教师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历史教师除了运用行政管理措施外,更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历史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不仅对学生的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增强了知识传输的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1、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示范作用
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教师是学生重要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进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国外也有教育家认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及他们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见,历史教师应以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教师人格魅力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前提和保证。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此,历史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历史教师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
1、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作为历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是具备一颗对学生的热爱之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都具备一颗仁慈的“爱人”之心。历史教师只有把爱心带到历史课堂上,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2、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况教师还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传道”呢! 历史教师也只有把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3、以优雅的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的习惯。
一个人具备优雅的言谈举止,这是他气质美的表现,更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努力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是非常强的。许多学生在坐、立、行、课前准备、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得很差,许多教师也是天天强调,但就是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就不太注意,常有粉笔头乱扔,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手机呼机随叫随接,甚至言语不检点等不良习惯,对学生不仅没有形成正面的积极影响,反而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也会事半功倍。
4、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历史教师的爱心、道德品质和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你的“道”不够“精”、不够“深”的时候,不能以一桶水来浇灌无数朵花时候,学生势必会对你产生怀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历史教师渊博的知识的涵义不光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培养起钻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更应包括成功的生活经验。
总而言之,我们搞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更应当适应新时期历史课改的要求,勇于接受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提高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齐 欣《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成平《魅力教师的修炼》江苏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历史教师 人格魅力 内涵 课堂教学。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人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正因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太过熟悉,很少细究其具体内涵,仔细推敲什么是“灵魂工程师”,怎样才能成为“灵魂工程师”。作为师者,传授知识,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除此之外,教师还有没有担负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无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启迪,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认识到历史课的魅力,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的历史感和严密的逻辑性,还来源于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艺术美,更得益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定环境下,情绪、情感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表现,即情感的两极性。历史课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焕发教师人格魅力,创设热烈活泼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师生互动。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师人格魅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的认识作一粗浅的交流。
一、历史教师人格魅力的丰富内涵
教师的本职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影响和塑造,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对学生做人教育,是历史课堂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师人格魅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倾向性,它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具备了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便具备了将学生精力聚拢于课堂的亲和力,便具备了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号召力,也便具备了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染力。
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包括:“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质魅力;“学高为师”的思想智慧魅力;自我超越的创新性人格魅力。
1、“身正为范”的道德品质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身正为范”正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完整诠释。就历史课性质而言,它既具知识性,也具德育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格问题其实即为做人之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影响。
2、“学高为师”的思想智慧魅力
历史教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历史教师自身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历史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思想性、教育性很强,它所展现的广阔历史视野,蕴含的丰富人文素材,积淀的深刻人类经验,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强大感染力和促进作用。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旗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历史教师还应旗帜鲜明地讲理想、讲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方向。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为适应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时代要求,历史教师更应该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历史教师只有学识渊博、业务精良,讲课能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具有演讲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也使学生从语言到行动上都有了学习的榜样。这可大大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3、自我超越的创新性人格魅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教师就要有进取心。教师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一桶水”,是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工作的需要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实践知识丰富多彩,教育理念更新层出不穷。要求教师自身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做到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启迪、开发、创新。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从教学内容上讲,不仅要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且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讲可以运用图表法、提纲法、设疑法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引而不发,留下思考空间;还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充分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分析,形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还可开设活动课,辩论课或其它社会实践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史烟飘过,回看今朝,师者为师亦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二、 历史教师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历史教师除了运用行政管理措施外,更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历史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历史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不仅对学生的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增强了知识传输的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1、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示范作用
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教师是学生重要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进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国外也有教育家认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及他们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见,历史教师应以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教师人格魅力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前提和保证。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此,历史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历史教师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发挥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
1、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作为历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是具备一颗对学生的热爱之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都具备一颗仁慈的“爱人”之心。历史教师只有把爱心带到历史课堂上,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2、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况教师还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传道”呢! 历史教师也只有把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3、以优雅的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的习惯。
一个人具备优雅的言谈举止,这是他气质美的表现,更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努力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是非常强的。许多学生在坐、立、行、课前准备、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得很差,许多教师也是天天强调,但就是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就不太注意,常有粉笔头乱扔,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手机呼机随叫随接,甚至言语不检点等不良习惯,对学生不仅没有形成正面的积极影响,反而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也会事半功倍。
4、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历史教师的爱心、道德品质和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你的“道”不够“精”、不够“深”的时候,不能以一桶水来浇灌无数朵花时候,学生势必会对你产生怀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历史教师渊博的知识的涵义不光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培养起钻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更应包括成功的生活经验。
总而言之,我们搞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更应当适应新时期历史课改的要求,勇于接受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提高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齐 欣《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成平《魅力教师的修炼》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