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

【作者】 张利荣 师丽荣

【机构】 韩城市象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新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取得可喜的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语文教学离开了课文盲目拓展求新,都要“多媒体演示”作秀,不论是否需要,是否有益都不能少,而学生则面对闪烁的大屏幕无暇思考,课堂由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这种焚琴煮鹤的做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吗?
  面对这种弊病,我认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研究性的整合教材,切实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
  一、重视语文教材的典范作用
  语文教材是语文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言语材料,言语技巧,人文内涵。应让学生读懂言语材料,学会表达技巧,达到理解文章内涵,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多的依赖“多读”和“多写”,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抓住教材,深入研究精品文章,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
  二、提高教师素养,创造性整合教材。
  目前的课程改革过程普遍存在着裹足适履的现象,原有的教学套路没有发生更多的变化,只是互相提问,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不能改变语文教学“小学而大遗”的状况,教师必须高瞻远瞩,从宏观课程层面着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主客体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继承原来教学中的有用因素,整合创新,大胆开拓,探索出一条基本对应新课程理念的可运作的新机制,新套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宽容的气度和随机应变的机智,更要能从善如流,因势利导,点石成金。
  创造性的整合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的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创造性的使用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
  三、着眼文本整体,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
  何谓整体性?大文豪苏轼曾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一种整体性,还有唐代诗人韦应物也说道“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元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这也是一种整体性。若在阅读教材时,把六本教材看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运用系统论整体规律备课,整体感知,那么,对教材的处理将是一个突破,将会让教学走出支解和片面理解课文的误区。
  语文教师应胸中有全局,针对每册教材的实际,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置于整套课本的结构网络中来理解,充分研究,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突出学习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以下课型,整体理解文本,细处挖掘教材,变革学习方法,综合培养学习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阅读方法研讨课
  突破传统的一课一课的上法,把有利于指导阅读方法的课文集中教授。针对各自文章的特点,分别学习筛选信息、提取精要、概括段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分类总结,研究阅读方法,写成“阅读方法之我见”的小论文,在班上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指导。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课
  学习课文时,设计题目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拓展课文容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边城》发挥想象谈谈“翠翠的将来会怎样?”《中国建筑的特征》进行拓展:1、你从生活中还能找出哪些体现中华建筑文化特点的建筑,并谈谈你的看法。2、从陕西的建筑来谈谈其中反映的陕西文化现象及体现出陕西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韩城市党家村的建筑与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有哪些异同。
  ﹙三﹚美文欣赏点评课
  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背影》,摘抄文中对你思想有启迪的段落,并适当点评,写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你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吗?试谈谈你的看法。学习《赤壁赋》你认为文章最成功之处是什么?选取其中一点,深入分析点评。学习诗歌,散文单元,开设散文、诗歌欣赏方法研讨课专题,学生整体了解鉴赏美文的方法。
  ﹙四﹚写作技巧总结课
  学习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如:老师正在绘声绘色的讲课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雷声,可让学生写大雨将至时的景物描写;学生犯错误时,写自画像,或写犯错前后自己的表情,心理等;上课经常瞌睡的学生写“犯困日记”……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不仅变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抓住了写作灵感,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写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抓住教材,开展记叙文技法研讨课,议论文论据搜集课,成语词汇积累课,哲理感悟课等课型,提高教材文本的使用频率,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比较鉴赏课
  苏轼曾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的鉴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材一个单元所编选内容体例、风格大致相同,但“同中有异,各尽其妙”。若在整体学习中先找出共性,再分别进行比较鉴赏,将会感受到各自的妙处。
  以戏曲单元为例,让学生从以下几点比较鉴赏:1.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剧情异同;2.戏剧冲突的异同;3.语言方面的异同;4.运用艺术手法的异同;5.典型女性人物形象的异同。学生主动在整体比较中感受四部作品的特色。
  通过单元整体比较鉴赏学习,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增强,并写成鉴赏性文字,理解深刻,全面独到。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革学习方法,语文学习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之感。
  通过有目的的整合教材资源,开设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课型,让学生不离开课本,就能“深挖洞,广积粮”为语文课改夯实基础,注入活力。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精选的课文阅读中举一反三,既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又使学生在总结研究,写作运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真正发挥语文教材及语文学科的“源头活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