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外作业

【作者】 次 多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语文。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巩固,而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不是抄写就是背诵、默写,学生叫苦不迭,哪还有兴趣可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原来的平台上有所突破,改变以往沿袭多年的陈旧模式。其实只要我们有心,改变并不难,至少我们能够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多花些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的形式多得很,作为教师要善于设计灵活多样、趣味性强的课外作业内容,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把语文知识的巩固、语文技能的培养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乃至游戏相贯穿,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到乐趣无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科学地合理地多样地进行课外作业设计,使课外作业与时俱进,让学生享受参与的乐趣,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作业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欢乐。
  教育心理学指出,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而兴趣,一般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爱好,当个体从事这种活动,会感到精神愉快,精力充沛,积极而有效。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拓展延伸练习;注意听、说、读、写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多种作业类型,唱一唱、查一查、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等形式时常出现在我布置的课外作业练习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个“编外老师”,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联系教材,设计几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作业,“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一股子跃跃欲试的兴趣,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就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同时使学生不但不觉得作业是负担,还感到是一种享受,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活需要和学习需要。
  1观察型作业
  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关注变化无穷的事物,特别是对一些有变化的事物兴趣倍至、寻根问底,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平时多布置一些观察性作业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通过实际操作,真实的体验,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型作业
  小学生总爱把玩具拆了装,装了拆。学生这爱玩、爱探索的天性,老师应很好的引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有趣的实验。
  3阅读型作业
  老师和家长都知道,大多数的学生爱读课外书籍,但往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得选择,容易迷上一些渲染暴力或者一些封建迷信等等不健康之类的东西,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读一本好书,就如同沾染满身芬芳。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我根据学生这一爱好,挖掘教材因素,设计出阅读型作业给学生做。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等渠道自主地阅读一些经典的短小精悍的著作,并找出一句自己认为的句子抄下来,进行评比,作为一周的每天寄语。这样不仅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好学活,进行创造性学习,这虽然有时似乎看起来与课本关系不大,但日后对学生的人生走向却是很重要的。
  4绘画型作业
  涂涂画画是幼儿园的娃娃都爱干的事情,具备了些许绘画知识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可常常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有关文章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了《院子时的悄悄话》,让学生用图表现树的年龄大小——年轮。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临摹课本中的插图,然后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涂涂画画,方法是:先读懂课文,然后临摹,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脱离原图,再合理地配上颜色,最后评比。
  5复述型作业
  有不少的小学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合学生的口味,而听故事、讲故事又是儿童的一大乐趣,所以我又常常根据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完成复述型作业,要求不变文意,不照背课文,可适当补充内容,恰如其分的融入现代元素。
  6表演型作业
  学生模仿能力强,不少学生还具有表演天赋,而他们所学的课文,有不少就是剧本的“原型”,选择恰当的课文,辅导学生编排课本剧来表演。有的课文学完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我布置学生分组排演课本剧进行比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课文理解透彻,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改编,每个学生既是演员,又是编剧,还是导演。教学《西门豹》时,我让学生把课文当成剧本,每位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他们自主分角色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等,把每一个角色表演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观众”也从表演中体会到西门豹的聪明才智,为民处害后的痛快。《晏子使楚》、《皇帝的新装》、《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这些都是极好的课本剧材料。
  7搜集型作业
  对课文中介绍的那些名胜古迹等,不可能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但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去搜集有关的资料,通过欣赏这些资料去“身临其境”。比如教完《桂林山水》,让学生先搜集那些反映桂林风光的文章、诗歌、图片和邮票,然后参加“桂林风光知多少”的交流会,再去欣赏张贴在教室里由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现在不少学生的父母或亲戚朋友在五湖四海的学习、工作、旅游等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新鲜有趣的见闻,所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他们的介绍,向同学描述或绘画。我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有关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等方面的资料,然后上一次“周游祖国大好河山”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介绍给同学听,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传统的读写为主的作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只是被动地练习,毫无积极性可言。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作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突破单一形式,注重灵活多变,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善于拓宽训练形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作业中,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觉得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长学生见识,又能丰富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智力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