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
【作者】 高 瑞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比较、揣摩中、在朗读中训练语感;读写结合,强化语感;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是语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低年级阶段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 图文 读思 读演 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不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大量识字,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话的基础。通过阅读写话,又可巩固生字,加深对字的理解。识字、阅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除完成识字任务以外,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不仅可以较早地打好阅读和写作基础,而且还能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大量识字有利培养学生的提前阅读,为阅读打下基础。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生活之美,拓宽视野,获得读书的愉悦产,也有的说家乡的变化,还有的畅想家乡的未来。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稚。
二、图文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再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对北风有了形象的记忆。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三、读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四、读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们在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
五、读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 )是( )的家”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比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等等。再如在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又引导孩子模仿课文再写几封信。
六、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最爱听故事,这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在课前3分钟,为孩子们讲小故事。故事的内容大多来自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听故事,从故事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每次听完故事,孩子们总是感到兴奋不已。这时再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回答:爱)还想听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你们不光会听,还要学会去看。你们想看吗?孩子们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决定每星期带孩子们去图书馆2次。看故事书、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故事大王》、少儿刊物等。渐渐地,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喜欢和书交朋友了。并每一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这样一来,调动了同学们看书读报的积极性。
七、设立班级图书角,再次感受阅读兴趣。
图书馆的设立,又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读书的天地。一开学,我们就号召小朋友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由专人小保管负责。班上的书多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浓了。每次下课,总能看到他们的小身影,在图书角流动。每周我们还定期交流读书的内容。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这又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机会。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就会相得益彰。这样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修养就不会事件难事。当然,阅读教学中的结合点不仅仅就这“七个”方面,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
关键词:兴趣 图文 读思 读演 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不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大量识字,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话的基础。通过阅读写话,又可巩固生字,加深对字的理解。识字、阅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除完成识字任务以外,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不仅可以较早地打好阅读和写作基础,而且还能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大量识字有利培养学生的提前阅读,为阅读打下基础。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生活之美,拓宽视野,获得读书的愉悦产,也有的说家乡的变化,还有的畅想家乡的未来。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稚。
二、图文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再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对北风有了形象的记忆。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三、读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四、读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们在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
五、读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 )是( )的家”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比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等等。再如在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又引导孩子模仿课文再写几封信。
六、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最爱听故事,这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在课前3分钟,为孩子们讲小故事。故事的内容大多来自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听故事,从故事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每次听完故事,孩子们总是感到兴奋不已。这时再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回答:爱)还想听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你们不光会听,还要学会去看。你们想看吗?孩子们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决定每星期带孩子们去图书馆2次。看故事书、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故事大王》、少儿刊物等。渐渐地,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喜欢和书交朋友了。并每一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这样一来,调动了同学们看书读报的积极性。
七、设立班级图书角,再次感受阅读兴趣。
图书馆的设立,又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读书的天地。一开学,我们就号召小朋友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由专人小保管负责。班上的书多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浓了。每次下课,总能看到他们的小身影,在图书角流动。每周我们还定期交流读书的内容。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这又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机会。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就会相得益彰。这样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修养就不会事件难事。当然,阅读教学中的结合点不仅仅就这“七个”方面,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