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作者】 刘洪孟

【机构】 山东省博兴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其乐无穷时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会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一个拥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人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渗入到中小学生的课堂中。与此同时,高中生面对着繁重的高考压力,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这就形成了一个需求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加强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从以下方面重点探讨了如何加强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一、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升华
  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首先吃透教材,领悟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是学生了解的。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过程及知识的传授。知道应该讲哪些知识后就要将传授的技术进行升华了,将用何种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创新、研究了。例如:我们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节课时,就拿一台计算机开始进行拆解、组装。这样学生从直观上就可看到每个硬件是什么样子,如何把这些硬件组装在一起后就成了一台计算机。从直观到感观上的一个升华,从而使得学生只听其名不见其形的状态消失了。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富于幻想,充满激情,兴趣的动力作用更加明显。上课时教师要精心地组织课堂,要善于创设情景。
  比如在讲授网页制作这一章时,以“我的网上家园”为课题,以制作宿舍网页为主题展开。课前把学生在宿舍里的生活照、图片素材准备好,学生被这些照片吸引,学习兴趣大增。接下来以宿舍为单位营造他们的网上家园,这样所有的学生做网页作品的热情都会非常高。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巧设问题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悬念,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从而让他们高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上课时,我会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例如,给学生讲excel第一节课的时候,如果单纯的从认识excel界面和菜单开始这么枯燥乏味,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就先从“棋盘上的麦粒”这个故事讲起,故事里包含了一个天文数字的计算问题20+21+……+263,当我告诉同学们这是长达20位的天文数字,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计算后知道他们无法通过笔算和计算器完成,而我能通过一个工具飞快地完成这个天文数字的计算,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最高,都想知道什么样的神奇的工具可以做到这点,这时,老师开始讲解excel这个软件,通过幂函数的引用以及数字的自动填充功能,让他们看到excel软件神奇的输入方法及强大的数字计算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excel的兴趣。
  四、分组教学法,促进学生参与
  分组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用好分组教学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是分组的人数,一般3~5人一个小组,这样方便组内成员的共同探究,协作完成任务。其次是在组间形成一种竞争模式,看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将任务根据难易程度划分等级,并根据等级给出相应的分数,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后看哪个小组的分数最高,给予表扬。最后,对于小组完成的任务,形成作品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播放给全体同学看,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完成任务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小节中,教师提供一些问题,看哪个小组能提供最合适的关键词,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网络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分组教学法可以和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
  五、组织竞赛,发展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比一比”、“赛一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
  比如学生在上网搜集相关主题的信息时,我常常设计“看谁搜集得多”、“看谁搜集得快”的教学环节。又如学生在电子小报、幻灯片创作中,进行“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合作奖”等的评比活动。特别是“汉字输入”的教学,学生讨厌那枯燥无味的输入,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先在每个班级中开展“输入高手”的评选活动,然后又开展了全校的“输入高高手”评选活动,并给获奖者以小小的奖励。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还可组织学校性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兴趣。
  六、鼓励学生动手,设置个性化作业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于动手。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和兴趣的持久性。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只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兴趣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学生练习的题目应该灵活多样并与实际相结合。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所以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凭统一的作业来判断,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养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如:在“筛选”操作的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成表格,自己命题进行筛选。他们有的以世界杯足球赛为题,筛选出总积分大于10分的球队;有的以各国武器储备为题,筛选出军备大国。这样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他们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学科与传统的一些学科相比而言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主动地学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相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J].才智,2010(09).
  [2]陈会平.怎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知识窗(教师版),2014(01).
  [3]陈利.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J].宁夏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