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新教育之我见
【作者】 陈立清
【机构】 山东省青岛延安二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学校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的人才观必须改变,要变培养“秀才”式的标准件为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作用
一、创新教育给学生松开“紧箍咒”
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创新教育的作用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并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转变为现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越来越多的去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创造的机缘可以说随时随地的降临,关键是人们能否去捕捉它。就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吧,看上去好像一池春水,波澜不惊。不需要什么创造发明,其实,教学活动最需要创造思维,离开创造性根本讨不到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在的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精神。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大力推崇发现教育,主张使每个儿童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的人,使今天聪颖的儿童创造力得以实现。创新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摆脱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异想天开”
1、为学生创造机缘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表明,除了严重低能者外,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我想是不是可以说,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为了客观环境的需要,而人的思维能力也正是在这种适应过程中养成并出发展起来的。需要越迫切,越现实,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其实,创造思维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品味不同、涉及领域不同,表现方式各异罢了。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升华,但作为老师,如果不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造机缘,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确实鼓励学生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的创造;并且还要鼓励他们从未来的需要出发,多一点”异想天开”的发明。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儿时被认为智力低下整日“想入非非”,甚至趴在鸡窝里孵蛋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当然,这所谓的创造和发明,只是相对而言,而绝非脱离学生实际的想入非非。至于学生的创造和发明,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者是幼稚可笑的,但只要有益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益于未来人才的成长与塑造,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大凡能占有一席之地的,都是一些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者。居里夫人在实现人工核反应的第一次突破后,接着标新立异用中子而不是用a粒去轰击原子核,结果一举成功。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这样的例子即使在生活中也是不胜枚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小学语文《跳水》一课中老船长用猎枪逼儿子跳海,而救了儿子的故事,都是主人公打破“常规思维”摆脱“定式”而产生了奇效获得了成功。要想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此外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3、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发展学生发散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明。被予为科幻之父的凡尔纳,写过潜水艇、直升机、电视机、导弹、坦克,而这些都是当时没有发明的东西。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类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突破和飞跃,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培养学生想象力还要注重扩大知识面和注意科学性。因为想象是要在已有感知材料基础上进行,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想象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这就必须要以客观事物本身的科学性为依据,想象才能符合客观的情理。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当今以信息化,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里,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谁能领先一步,谁就获得了相对的优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根本没有前途的。因此,国家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争夺人才,特别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而且成为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主要从事创造性活动。众所周知,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辟了机械化生产的新篇章。机械化生产开始代替人的那些单调、重复、繁重、耗时的体力劳动,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于替代了人的大量的体力劳动,人的劳动时间大为缩短,闲暇的增加为接受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代替,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发生了逆转,而且就是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科技的含量和脑力劳动的含量也大幅度的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工业时代的主要劳动方式。在未来的信息化、自动化社会中,电脑、机器人、办公自动化将逐渐替代人们重复而单调、复杂而枯燥的脑力劳动,人们的劳动重心将逐渐过渡到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使中国合上了当今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的节拍,受教育者主动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和崇尚创新精神同国际先进的教育主张相吻合。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作用
一、创新教育给学生松开“紧箍咒”
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创新教育的作用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并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转变为现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越来越多的去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创造的机缘可以说随时随地的降临,关键是人们能否去捕捉它。就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吧,看上去好像一池春水,波澜不惊。不需要什么创造发明,其实,教学活动最需要创造思维,离开创造性根本讨不到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在的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精神。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大力推崇发现教育,主张使每个儿童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的人,使今天聪颖的儿童创造力得以实现。创新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摆脱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异想天开”
1、为学生创造机缘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表明,除了严重低能者外,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我想是不是可以说,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为了客观环境的需要,而人的思维能力也正是在这种适应过程中养成并出发展起来的。需要越迫切,越现实,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其实,创造思维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品味不同、涉及领域不同,表现方式各异罢了。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升华,但作为老师,如果不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造机缘,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确实鼓励学生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的创造;并且还要鼓励他们从未来的需要出发,多一点”异想天开”的发明。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儿时被认为智力低下整日“想入非非”,甚至趴在鸡窝里孵蛋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当然,这所谓的创造和发明,只是相对而言,而绝非脱离学生实际的想入非非。至于学生的创造和发明,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者是幼稚可笑的,但只要有益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益于未来人才的成长与塑造,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大凡能占有一席之地的,都是一些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者。居里夫人在实现人工核反应的第一次突破后,接着标新立异用中子而不是用a粒去轰击原子核,结果一举成功。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这样的例子即使在生活中也是不胜枚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小学语文《跳水》一课中老船长用猎枪逼儿子跳海,而救了儿子的故事,都是主人公打破“常规思维”摆脱“定式”而产生了奇效获得了成功。要想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此外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3、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发展学生发散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明。被予为科幻之父的凡尔纳,写过潜水艇、直升机、电视机、导弹、坦克,而这些都是当时没有发明的东西。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类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突破和飞跃,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培养学生想象力还要注重扩大知识面和注意科学性。因为想象是要在已有感知材料基础上进行,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想象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这就必须要以客观事物本身的科学性为依据,想象才能符合客观的情理。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当今以信息化,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里,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谁能领先一步,谁就获得了相对的优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根本没有前途的。因此,国家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争夺人才,特别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而且成为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主要从事创造性活动。众所周知,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辟了机械化生产的新篇章。机械化生产开始代替人的那些单调、重复、繁重、耗时的体力劳动,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于替代了人的大量的体力劳动,人的劳动时间大为缩短,闲暇的增加为接受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代替,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发生了逆转,而且就是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科技的含量和脑力劳动的含量也大幅度的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工业时代的主要劳动方式。在未来的信息化、自动化社会中,电脑、机器人、办公自动化将逐渐替代人们重复而单调、复杂而枯燥的脑力劳动,人们的劳动重心将逐渐过渡到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使中国合上了当今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的节拍,受教育者主动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和崇尚创新精神同国际先进的教育主张相吻合。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