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 许 凌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其中阅读教学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最为深刻。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仅会影响整个语文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如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
课改的目标重在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教育课改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教与学”的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而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阅读教学模式也是新课改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就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简单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实行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结合课堂教学,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同时,在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时,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们都应向学生多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如讲到“再塑生命”时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就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二、从整体中把握阅读内容
从整体中把握阅读材料,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的“重分析、轻感悟”转变为引导初中生自我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文章基调,让学生从整体的感知高度去领悟文章,在整体思想基础的统领下,把整体与局部进行有机串联,达到把握文章精髓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字、句、段”的分析思路,突出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不一定每个字、词、句都要弄懂,而是在全文的思想指导下,去把握这些字词句的含义,既能节省时间,也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形成文章的大概脉络。在此,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面貌,总结文章主题。文章的行文和文章的思想(或主题)如同骨骼与血肉的关系,对文章的理解、把握,更应该侧重文章的主题而非外在的东西,因此,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和把握文章主题的基本方法和习惯,为更准确和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创造条件。最后,帮助初中学生明确结构线索,找到文章的“上下文关系”,这是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思路,理清内容和语句的关系,就能更好的深入文章的思想中心,梳理文章的脉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课堂中注重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种教师主宰型的课堂教学。在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目标教师定、问题教师提、方法教师选、结果教师评,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求,更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商量后施教。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觉醒。阅读活动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要求学生答对自己头脑中的问题答案,势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承认,学生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教师的正确答案,或是出题人所定的标准答案,强度很大,事倍功半。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忽略教师,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主导作用是在善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我认为,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启发他们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创造性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四、切实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学生阅读不是放羊式地阅读、无意识地阅读。主动而有效地阅读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为指导。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抓重点。抓住标志性词,如统摄词、称代词、勾连词、反复出现的词等。其次,要树立单元意识。要把握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学会联系与比较,明确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再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增强语感。最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把粗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有的文章只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文章却要寻章摘句,圈点批注,细心揣摩。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侧重点,阅读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记叙文用“六要素”阅读法(时間、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用"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用“三要素”阅读法(论点、论据、论证);散文用“形神”阅读法(形散神凝或形散神不散)。这些阅读方法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且必须掌握的,我们应该找出效果最佳而自己又感兴趣的方法,认真阅读,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五、积极拓宽阅读视野
初中学生阅读量不大、阅读内容单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扩大学生的月入范围,通过提升阅读量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首先,教师教师应当积极拓展阅读范围,加强课外阅读、延伸阅读,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学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教师可以选取普希金其他的一些时来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对普希金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如“致大海”、“迟开的花朵更可爱”等等。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阅读范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课本上的文章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打破课堂阅读的局限,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著名期刊,能够让学生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阅读中学到的道理,如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青年文摘”、“意林”等。
阅读对于语文科目来说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军.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03).
[2]丁维刚.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4(20).
[3]邹燕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
课改的目标重在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教育课改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教与学”的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而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阅读教学模式也是新课改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就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简单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实行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结合课堂教学,灵活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同时,在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时,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们都应向学生多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如讲到“再塑生命”时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就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二、从整体中把握阅读内容
从整体中把握阅读材料,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的“重分析、轻感悟”转变为引导初中生自我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文章基调,让学生从整体的感知高度去领悟文章,在整体思想基础的统领下,把整体与局部进行有机串联,达到把握文章精髓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字、句、段”的分析思路,突出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不一定每个字、词、句都要弄懂,而是在全文的思想指导下,去把握这些字词句的含义,既能节省时间,也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形成文章的大概脉络。在此,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面貌,总结文章主题。文章的行文和文章的思想(或主题)如同骨骼与血肉的关系,对文章的理解、把握,更应该侧重文章的主题而非外在的东西,因此,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和把握文章主题的基本方法和习惯,为更准确和深刻领会文章精神创造条件。最后,帮助初中学生明确结构线索,找到文章的“上下文关系”,这是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思路,理清内容和语句的关系,就能更好的深入文章的思想中心,梳理文章的脉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课堂中注重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种教师主宰型的课堂教学。在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目标教师定、问题教师提、方法教师选、结果教师评,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求,更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商量后施教。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觉醒。阅读活动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要求学生答对自己头脑中的问题答案,势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承认,学生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教师的正确答案,或是出题人所定的标准答案,强度很大,事倍功半。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忽略教师,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主导作用是在善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我认为,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启发他们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创造性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四、切实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学生阅读不是放羊式地阅读、无意识地阅读。主动而有效地阅读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为指导。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抓重点。抓住标志性词,如统摄词、称代词、勾连词、反复出现的词等。其次,要树立单元意识。要把握一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学会联系与比较,明确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再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增强语感。最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把粗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有的文章只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文章却要寻章摘句,圈点批注,细心揣摩。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侧重点,阅读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记叙文用“六要素”阅读法(时間、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用"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用“三要素”阅读法(论点、论据、论证);散文用“形神”阅读法(形散神凝或形散神不散)。这些阅读方法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且必须掌握的,我们应该找出效果最佳而自己又感兴趣的方法,认真阅读,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五、积极拓宽阅读视野
初中学生阅读量不大、阅读内容单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扩大学生的月入范围,通过提升阅读量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首先,教师教师应当积极拓展阅读范围,加强课外阅读、延伸阅读,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学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教师可以选取普希金其他的一些时来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对普希金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如“致大海”、“迟开的花朵更可爱”等等。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阅读范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课本上的文章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打破课堂阅读的局限,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著名期刊,能够让学生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阅读中学到的道理,如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青年文摘”、“意林”等。
阅读对于语文科目来说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军.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03).
[2]丁维刚.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4(20).
[3]邹燕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