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作者】 李清云
【机构】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北大附属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更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生动活泼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课改中有很多教师自然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和教师的教学中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1.选择合作学习的问题时机不恰当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出示问题的时机一定要得当,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合作小组的结构不合理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没有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要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小组长、记录员。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等。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应用的很多,大多数的学生也都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在课后和教师、学生间交流以及评课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总和此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开阔学生思维,集思广益,使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的作用。我经过认真的实践、探索、反思和改进,认为要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
1.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引志解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时间是学习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3.教师对合作学习评价和激励的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态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4.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尽管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但决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些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情况适时调节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整合、归纳,也是很必要的,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走动,密切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并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但在教室走动时不宜太快;走动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在小组旁边适当停留,但是逗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忽略了对其它小组合作情况的关注。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5.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科书,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学生就会为讨论而讨论,乱说一气,不知所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意义。这样的话,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学生会对同学有依赖性,"有问题找同学",学生就很难学会独立思考。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达之际,再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机会,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总之,合作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更愉快,更主动地学习,能够享受在学习中团体协作的乐趣,这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方法,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找到开启小组合作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2]吕小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张小民.《有效课堂教学 创造和谐课堂》《小学数学研究》2012.2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课改中有很多教师自然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和教师的教学中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1.选择合作学习的问题时机不恰当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出示问题的时机一定要得当,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合作小组的结构不合理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没有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要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小组长、记录员。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等。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应用的很多,大多数的学生也都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在课后和教师、学生间交流以及评课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总和此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开阔学生思维,集思广益,使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的作用。我经过认真的实践、探索、反思和改进,认为要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
1.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引志解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时间是学习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3.教师对合作学习评价和激励的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态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4.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尽管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但决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些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情况适时调节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整合、归纳,也是很必要的,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走动,密切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并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但在教室走动时不宜太快;走动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在小组旁边适当停留,但是逗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忽略了对其它小组合作情况的关注。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5.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科书,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学生就会为讨论而讨论,乱说一气,不知所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意义。这样的话,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学生会对同学有依赖性,"有问题找同学",学生就很难学会独立思考。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达之际,再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机会,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总之,合作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更愉快,更主动地学习,能够享受在学习中团体协作的乐趣,这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方法,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找到开启小组合作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2]吕小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张小民.《有效课堂教学 创造和谐课堂》《小学数学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