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议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作者】 钟 斌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小佛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何为美育?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 “美
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而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凭借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是以语文为中介,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可见,语文美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 “绿” “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二、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 “嫁接”和“回忆和联系”。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 “……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 A 和 B 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
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
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
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
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
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