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高秀礼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锦界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具有创造性的先决条件。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探索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并分析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
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发育状况。创造性思维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不仅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思维学为方式。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思维才能获得综合效应。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独创的以新方式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体地说,创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1、独特性 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冲破常模,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所约束。
2、求异性 思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独到之处。在学习过程中,不信奉在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
3、联想性 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4、灵活性 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二、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情感
教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待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心理学表明:积极的情绪、兴趣是任何一种人类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和鼓舞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强大内驱力。
(1)激趣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巧妙、合理地设计导语,要有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习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的。
(2)精练讲解,引发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形象生动地讲解,富于激情地描述,言简意骇地说明,准确系统地概括,会像金钥匙一样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3)激情入境,营造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统一体。在小学语言教学中以创设情景为突破口,通过电教手段,用生动逼真的画面将过去的情境再现,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心理和创造意识。
2、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主要有:(1)笔画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增减调换偏旁部件法;(4)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法;(5)编顺口溜记字形法;(6)在写字中记忆字形法;(7)联系音、义记忆字形法等。在这些识字方法中,我认为其中的“增减调换偏旁部件法”、“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法”、“编顺口溜记字形法”和“联系音、义记忆字形法”更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既摆脱识字的单调、乏味,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达到了发展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目的。
3、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我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
总之,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发育状况。创造性思维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不仅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思维学为方式。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思维才能获得综合效应。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
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发育状况。创造性思维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不仅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思维学为方式。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思维才能获得综合效应。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独创的以新方式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体地说,创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1、独特性 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冲破常模,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所约束。
2、求异性 思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独到之处。在学习过程中,不信奉在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
3、联想性 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4、灵活性 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二、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情感
教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待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心理学表明:积极的情绪、兴趣是任何一种人类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和鼓舞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强大内驱力。
(1)激趣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巧妙、合理地设计导语,要有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习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的。
(2)精练讲解,引发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形象生动地讲解,富于激情地描述,言简意骇地说明,准确系统地概括,会像金钥匙一样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3)激情入境,营造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统一体。在小学语言教学中以创设情景为突破口,通过电教手段,用生动逼真的画面将过去的情境再现,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心理和创造意识。
2、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主要有:(1)笔画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增减调换偏旁部件法;(4)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法;(5)编顺口溜记字形法;(6)在写字中记忆字形法;(7)联系音、义记忆字形法等。在这些识字方法中,我认为其中的“增减调换偏旁部件法”、“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法”、“编顺口溜记字形法”和“联系音、义记忆字形法”更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既摆脱识字的单调、乏味,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达到了发展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目的。
3、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我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
总之,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发育状况。创造性思维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不仅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思维学为方式。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思维才能获得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