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刘晓华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尚庄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有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学习、工作的基础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课题。可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重要思想,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阅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抓住上课前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精彩的开场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开展丰富的课堂游戏,着重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求学,趣中所获”。
4、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加深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动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提示我们,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的能力的重任,是语文这门基础工具课的基础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能只使学生学得一些现成知识,而应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的教会学生学习,掌握运用学习的工具和方法。
1、预读课文阶段
学生预读课文,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的方法。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可教抓关键词体会内容的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可教抓思路的方法。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教给以内容、中心人物语言等不同类型命题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的通顺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按自然段去理解内容梗概,教给诸如摘取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关系,层意归纳等概括方法。在读懂自然段落以后,进而学习把握全篇文章思路、脉络。此时,要教会学生认识段与段的联系,划分段落的方法。在学生预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预读能力。
2、细读课文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的方法后,还要教比较深刻的理解课文。学会细读文章的方法。
(1) 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林海》一课,教学生从段与段的关系去理解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安国兴邦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思路。
(2) 教会学生细读重点段落。在细读重点段落时,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如《林海》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海洋”指的是什么?“白色浪花”指的是什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写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使学生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用“心”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特别是对课文中一些好的句子、段落,不要走马观花,需要用心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会质疑,有利于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每篇课文,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去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怎样求知欲,进入了质疑探索状态,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阅读知识面,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阅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抓住上课前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精彩的开场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开展丰富的课堂游戏,着重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求学,趣中所获”。
4、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加深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动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提示我们,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的能力的重任,是语文这门基础工具课的基础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能只使学生学得一些现成知识,而应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的教会学生学习,掌握运用学习的工具和方法。
1、预读课文阶段
学生预读课文,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的方法。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可教抓关键词体会内容的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可教抓思路的方法。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教给以内容、中心人物语言等不同类型命题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的通顺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按自然段去理解内容梗概,教给诸如摘取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关系,层意归纳等概括方法。在读懂自然段落以后,进而学习把握全篇文章思路、脉络。此时,要教会学生认识段与段的联系,划分段落的方法。在学生预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预读能力。
2、细读课文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的方法后,还要教比较深刻的理解课文。学会细读文章的方法。
(1) 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林海》一课,教学生从段与段的关系去理解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安国兴邦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思路。
(2) 教会学生细读重点段落。在细读重点段落时,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如《林海》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海洋”指的是什么?“白色浪花”指的是什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写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使学生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用“心”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特别是对课文中一些好的句子、段落,不要走马观花,需要用心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会质疑,有利于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每篇课文,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去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怎样求知欲,进入了质疑探索状态,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阅读知识面,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