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思政课程资源选用的“九大理念”

【作者】 王智全

【机构】 宜君县高级中学(职教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往往是通过人的“理念、信念”来指导、表达、发挥的。大到思想文化解放、社会变革,小到具体工作目标设定、路径设计、方法选取、方案制定等,都离不开“理念”的指导。那么“理念”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理性的观念”。即人们对世界、思维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认知、观念和思想。尤其在物质基础、客观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理念、信念的作用就尤为凸出。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是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了高中思政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即,坚持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方向,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的理念。如果要精准高效进行高中思政课程资源的选用,仅有这四大基本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确立以下“九大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1.国家民族的理念
  国家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国家民族的理念不仅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是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很认同并坚守这个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名族,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持续延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且长时间领先世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教育中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基本道德伦理认同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要求。这是大理念,大原则问题,不能含糊。在如今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尤其重要。
  2017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标的内容方面,努力凸显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进一步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不仅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也对高中思政老师提出了要求。就是所有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捕捉和选用,都必须坚守并强化“国家、民族”这个理念。不符合的、是事而非的坚决剔除,决不采用。
  2.立德树人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定位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而且对课程目标定位是重在培养四种学生:即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可见立德树人不仅是我们教育人的根本任务,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光荣使命。进行高中思政课程资源的捕捉选用,必须要围绕这个任务、目标和方向进行。
  3.资源的理念
  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认知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是能够给人类带来进步、发展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认知。如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人力、信息、教育因子等等。一般具有四个基本性质,即可用性、限制性、开放性和可开发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能应用到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上的课程资源,属于教育资源范畴。具体来说,就是指一切能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文章、案例、数据、图片、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只要是高中思政课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能被我们选取、捕捉、开发和利用的人、才、物、思想、观点、理念、设计、构想、信息、案例、视频、音频等,都能成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课程资源。
  有了超强的资源理念,才会拥有一双慧眼,具有随时发现、捕捉资源的能力;才能随时发现、捕捉、选用、添加、补充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做到为课而用,为我而用,为服务学生成长而用。
  4.“萃取”的理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几乎爆棚的信息量,面对数量繁多的“信息”,我们仅有“资源的理念”是不够的,必要要有“萃取”的理念。即,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情趣需要“捕捉”、“选取”、“加工”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资源,来补充丰富我们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从思政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及时添加新鲜的课堂教学资源,很重要,教学效果很好。由于很多资源不能简单的变成课程资源应用到课堂上去,这就要求高中思政课老师必须要有发现、捕捉、提取、选用、加工教学资源的理念和能力。在发现、捕捉、提取、选用、开发、创造中萃取;在萃取中再发现、改造、利用、开发资源。这样经过“萃取”的高中思政课程资源就是优质的资源、有神奇效果的资源。这是一个高中思政课老师最基本的理念。
  5.课程的理念
  国家把思想政治是作为一门课程在高中开设的,不是兴趣小组、也不是社团或者学术讲座,无论是必修课,还选修课,都必须体现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情怀。思想政治课老师,在捕捉、选取课程资源时,必须要有课程的理念,符合课程要求的、符合高中生成长需要、符合课程教学的才能选用。一些极端的思想观点、个性化情绪宣泄、个例性的失务案例一般都不适合选用。
  社会上的资源再多,与课程无关,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课程无关也没有任何价值。这是常识,也是底线,是初心,也是终心。可见课程的理念是我们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及资源选取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理念。而且要入脑入心。
  6.创新的理念
  创新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从大的方面说是推动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以及各学科各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形式化,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一般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改变;第三,创造新的东西。
  在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中,对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源”,不仅要随时捕捉,更要改进创新,有的需要改变形式,有的需要增加内涵、有的增加创意。可以说没有创新理念,就不可能很好的高效地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没有创新理念,就很难捕捉、选用到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所做的就是无用功。所以,创新的理念是我们进行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及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理念。
  7.实践的理念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仅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也是实践的。没有实践,人类现在还在茹毛饮血,社会也将停止不前;没有实践,所有的文明就只能是虚幻的想象。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选用,本身就是一个用心血和智慧实践的过程。而且只有在发现、捕捉、选取、加工、改造资源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完成创新,才能获得“优质资源”;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其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对学生有“灵光一闪”的激活和点燃作用,是否能够达成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理念是进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选取比不可少的。
  8.应用的理念
  应用其实是实践的一种形式,但比实践有更多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的理念,是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该树立应用理念。课前备课时,针对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要从应用视角出发,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德育活动中应用的,就自然剔除。在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中发现应用性不好的,就要提前修正改造或者果断不用。更重要的是,所有捕捉选取的课程资源,一定要经过课堂教学或者活动教学的应用检验。就是说,我们在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的所有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应用或者能用而不用,那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在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中,应用理念是必需强调的,而且怎么强调都不为怪。
  9.全面发展的理念
  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进步,既是优秀的传承,也是新旧代替。面对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日千里的信息化、日益来临的智能化趋势的冲击,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必须要依据全面发展的理念把握三个要点,才能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祖国对接班人的要求。一是必须围绕“为了学生发展、围绕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这三大目标,为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及终生发展而捕捉选取,为培养适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而捕捉选取。二是要捕捉选取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跟上学生进步发展的要求资源。那些过时、不合时宜的资源坚决不用,把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资源打入“死牢”。三是注意选用的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发展性,随时能根据需要进行提取、改造、升级。如果没有发展理念的支配,捕捉和选取的资源不仅可能是过时的、低效的、短命的资源,也有可能是没用的资源。所以在高中思政课课程资源选用中,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绝对不能或缺的。
  作者简介:王智全(1966.10月出生)、男,陕西宜君县人,宜君县高级中学(职教中心)思政课教师、副校长,正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普通高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