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本色课堂构建路径探寻
【作者】 杜小云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孔迩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理念下,本色课堂是相对于特色课堂而言的。本色课堂讲求“去枝存干”“去伪存真”,注重结合学生基础素养与兴趣倾向建构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的板块。然而,从现实语文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上“精彩纷呈的视频课”“吹拉弹唱的表演课”等,利用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引发教育观摩者的心灵震撼,最终沦为唯美的样板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却只停留在浅层次、低阶段。故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本色课堂的内涵与外在表现,更要以此为衡量标尺,聚焦文本材料的整合、文本主旨的发掘、文本教程的优化,尝试建构多元形态下的本色课堂,逐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生活赋色、生命增色、生态保色。
一、文本材料整合,追求生活本色
从文本教学需求来看,教材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依托。教师不仅要从文本梳理中获取基础的教育依据,如字词读音、语句释义及写作背景等;还要通过文本材料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拉近,增加文本教学引起学生共鸣的可能性,使教学本身更加有效。
(一)梳理整合文本
语文文本的教学执行,首先要保障字词层面的识记扫盲。教师要基于此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更多的认知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善于创新,或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或通过相关联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认知趣味,或借助多媒体呈现直观生动的视频图片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乐于主动、善于主动、有效主动,在文本情境中走进创作者内心。
(二)架设生活与文本的桥梁
教材文本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并基于此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文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前,教师可将真实的小蝌蚪引入课前导入部分,让学生利用常识观察其形状并说出名称。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出“这不是鱼”“而是小蝌蚪”。其实这种动物是我们常见的,只不过许多同学生活在城市里,难以接触上小溪小河。现在就请大家观察下小蝌蚪,看看其外形与什么最相像?
生:像黑色的小鱼,但是课文不是说“小蝌蚪找妈妈”吗?
师:是啊,说明随着小蝌蚪成长,其在外形上会出现蜕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蝌蚪变身的短视频,从中找出小蝌蚪成长的奥秘。小蝌蚪进入课堂,本身就是课堂向生活的延伸。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这样生动多元的情境导入下,学生对文本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文本主旨发掘,彰显生命本色
任何文本创作都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而作品成色如何,文本主旨的高度与深度是关键性标识。教师要关注文本主旨的内涵发掘,结合学生的趣味点与关注点,设计教学板块。
(一)从阅读开始,学会鉴赏
语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经典的文本总会在某个层面显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如果能够在语文学习时强化阅读,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本、汲取文本语言给养的意识与能力,无疑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强化。
(二)从认知开始,注重内化
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处于敏感变化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征,倡导自主状态下的文本阅读与思考、交流与指导,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文本深度阅读中,不断认知还原生命本色,将文本阅读所悟所得纳入自身语文素养中。课文《父爱之舟》将父子深情寄寓小舟上,小舟成为浓浓父爱的载体。教师要注重将“自主”与“认知”两个关键要素纳入教学设计中。笔者在导入部分通过播放“父爱”相关音乐和画面营造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视角下的父爱,并将优秀的“父爱小谈”留存展示共享。在探究部分,笔者提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父爱的地方,并复述故事内容。笔者通过抓关键点和关键词,引导学生完成了既定任务。在生成部分,通过交流“阅读所得”,学生在体验生命认知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文素养。
三、文本教程探究,体现生态本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既要有执行预案还要动态关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理解生态本色的内涵,树立生态教学意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动优化各个教学板块,以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特征,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一)凸显主体意识
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意识展开。让学生自主展现个性观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学生以更自主、更生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板块定位上,可尝试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测试、自主评价等融为一体,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支配权,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在教学课文《那个星期天》时,笔者给予了学生从“自主阅读”到“自主评价”的充分主动权。通过适度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提出了“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为何取名《那个星期天》”等问题,通过方法提示等方式为学生阅读技巧的自主培养提供行为依据。如此,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机会,避免了将自主探究变成随意探究,在规范学生学习心理及习惯的同时,更激发了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简洁教学程序
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将最大精力放在阅读本身。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教情学情,结合文本特点,简练设计或简化优化教学程序;另一方面要树立生成意识,即“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有哪些收获”等,做到一切为课堂生成服务。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笔者将教学程序简设为三大板块,即“文本阅读→主题探究→生成评价”。文本阅读是对《为人民服务》知识内容的了解,主题探究是对毛泽东同志创作初衷的探讨,生成评价则是对课堂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检视。方法上,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发挥学习模范的辐射带领作用,给学生自主空间和锻炼机会,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总之,语文本色课堂既是对传统课堂优势的坚守,也是对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理性审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一方面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让课堂在动态优化中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一、文本材料整合,追求生活本色
从文本教学需求来看,教材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依托。教师不仅要从文本梳理中获取基础的教育依据,如字词读音、语句释义及写作背景等;还要通过文本材料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拉近,增加文本教学引起学生共鸣的可能性,使教学本身更加有效。
(一)梳理整合文本
语文文本的教学执行,首先要保障字词层面的识记扫盲。教师要基于此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更多的认知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善于创新,或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或通过相关联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认知趣味,或借助多媒体呈现直观生动的视频图片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乐于主动、善于主动、有效主动,在文本情境中走进创作者内心。
(二)架设生活与文本的桥梁
教材文本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并基于此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文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前,教师可将真实的小蝌蚪引入课前导入部分,让学生利用常识观察其形状并说出名称。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出“这不是鱼”“而是小蝌蚪”。其实这种动物是我们常见的,只不过许多同学生活在城市里,难以接触上小溪小河。现在就请大家观察下小蝌蚪,看看其外形与什么最相像?
生:像黑色的小鱼,但是课文不是说“小蝌蚪找妈妈”吗?
师:是啊,说明随着小蝌蚪成长,其在外形上会出现蜕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蝌蚪变身的短视频,从中找出小蝌蚪成长的奥秘。小蝌蚪进入课堂,本身就是课堂向生活的延伸。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这样生动多元的情境导入下,学生对文本内容会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文本主旨发掘,彰显生命本色
任何文本创作都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而作品成色如何,文本主旨的高度与深度是关键性标识。教师要关注文本主旨的内涵发掘,结合学生的趣味点与关注点,设计教学板块。
(一)从阅读开始,学会鉴赏
语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经典的文本总会在某个层面显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如果能够在语文学习时强化阅读,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本、汲取文本语言给养的意识与能力,无疑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强化。
(二)从认知开始,注重内化
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处于敏感变化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征,倡导自主状态下的文本阅读与思考、交流与指导,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文本深度阅读中,不断认知还原生命本色,将文本阅读所悟所得纳入自身语文素养中。课文《父爱之舟》将父子深情寄寓小舟上,小舟成为浓浓父爱的载体。教师要注重将“自主”与“认知”两个关键要素纳入教学设计中。笔者在导入部分通过播放“父爱”相关音乐和画面营造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视角下的父爱,并将优秀的“父爱小谈”留存展示共享。在探究部分,笔者提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父爱的地方,并复述故事内容。笔者通过抓关键点和关键词,引导学生完成了既定任务。在生成部分,通过交流“阅读所得”,学生在体验生命认知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文素养。
三、文本教程探究,体现生态本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既要有执行预案还要动态关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理解生态本色的内涵,树立生态教学意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动优化各个教学板块,以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特征,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一)凸显主体意识
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意识展开。让学生自主展现个性观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学生以更自主、更生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板块定位上,可尝试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测试、自主评价等融为一体,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支配权,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在教学课文《那个星期天》时,笔者给予了学生从“自主阅读”到“自主评价”的充分主动权。通过适度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提出了“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为何取名《那个星期天》”等问题,通过方法提示等方式为学生阅读技巧的自主培养提供行为依据。如此,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机会,避免了将自主探究变成随意探究,在规范学生学习心理及习惯的同时,更激发了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简洁教学程序
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将最大精力放在阅读本身。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教情学情,结合文本特点,简练设计或简化优化教学程序;另一方面要树立生成意识,即“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有哪些收获”等,做到一切为课堂生成服务。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笔者将教学程序简设为三大板块,即“文本阅读→主题探究→生成评价”。文本阅读是对《为人民服务》知识内容的了解,主题探究是对毛泽东同志创作初衷的探讨,生成评价则是对课堂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检视。方法上,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发挥学习模范的辐射带领作用,给学生自主空间和锻炼机会,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总之,语文本色课堂既是对传统课堂优势的坚守,也是对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理性审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一方面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让课堂在动态优化中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