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美术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 杨 洁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将军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值得美术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小学生在身体、心理诸方面的发展,往往会影响其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与成人的创造力相比,小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的
  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如,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开始初步接触社会,其社会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发生了变化,创造力也会随之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往往会掌握更多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事物。
  (二)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
  受到活动范围、知识经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创造的物品通常是直观性的、具体的,缺乏严密性、逻辑性的。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是比较简单、初级的,其创造的物品往往不具备足够的实用价值。但是经过悉心培养、用心呵护,学生的创造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生的创造力具有较强的自发性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创造动机往往源自其好奇心或兴趣。小学生往往对刚接触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创造往往带有一时的冲动,不受规则、常识等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四)学生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往往不够完善,逻辑思维不够严密,其想象往往具有随意性、跳跃性,可以脱离现实,不受条件的限制。小学生往往可以不受拘束、自由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想象或者想象的结果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
  二、在美术课堂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一)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当前,一些美术教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美术即绘画”的层面,认为美术教育的作用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绘画,在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自身的主导性,要求学生临摹自己的示范作品,注重对学生技法的培训。这样,学生完成的作业除了在绘画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几乎与教师的示范作品一模一样,缺乏足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创造力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事物的,又因为自身的思维缺乏逻辑性,他们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事物进行联想。因此,学生往往敢于突破常规,可以将毫无关联的东西任意组合。部分美术教师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这一特性,急于评价他们的美术作品,指出作品中的看似不合理之处。学生在自己的创造成果受到教师的否定后,往往会认为他们的创作想法是错误的。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抑感,难以任意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限制了其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观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家长和教师将早期教育错误地理解为让学生提早学会某些知识或技能。一些家长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一味地让孩子学习美术。其中,部分对美术缺乏兴趣的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美术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不高,在美术课堂上难以认真学习。另外,由于各类竞赛、考试的兴起,部分教师、家长可能会出于攀比心理,注重对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一味地要求学生临摹书本中或者教师的作品,这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当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儿童绘画教材中,部分教材是以涂色、临摹、描线为内容的。部分家长在选购这些图书时,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判断是否需要购买。学生长期接触不适合自己的书籍,其学习美术的思维往往会被逐渐固定。基于此,家长在购置书籍时可以多选择互动性强或需要学生灵活思考的书籍,这往往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三、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一)美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容易显露,也容易消失;容易被激励,也容易被压制。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和性格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营造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式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学生自由创造。这可让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教师正确认识创造力的重要性
  机械式的临摹和局限于在教室空间内的学习,往往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教师要突破固有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拓展至校园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这样,学生可以具备足够的创作素材和灵活的思维,能够凭借自身的体验开展创作。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美术学习具备的创造力,可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美术教育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知识经验并不丰富,其对于事物的喜爱往往出于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美术感兴趣,其才能积极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力。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得开展相应的创作,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情境教学法也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获得切身感受之后发挥想象力,会使学生产生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
  总之,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力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乐趣。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往往会令其产生满足感,让其更有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