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作者】 权兴旭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估算意识、估算技能、思维能力、估算方法、估算习惯,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相关的知识,对实物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数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对事物的数量做出大致的推算,初步估算。教材中对估算引用的较少,虽然学生能意识到它可以解决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由于考试不考,即使有也只是一道判断题,所以学生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教师也会忽略它。但是,事实上估算在数学中对于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更是经常运用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走近生活,亲身体验估算的便捷与价值
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用处不大。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 为“喜欢估算”。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1.化整估算法。在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根据“四舍五入法”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保留到整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3. 14×7.21,学生就可以根据3x7=21从而估算出它们的积大概是21左右,进而算出准确结果。
2.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 如:456 x64,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4- 5位数。
3.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零除外)小于1, 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 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4.联系实际估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计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学校2月份用电824度,比1月份少用了五分之一,1月份用电多少度?从题中可知,1月份比2月份用电多,因此,结果应比824度多。又如: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 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 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让学生参观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等。
总之,教师要时时刻刻运用生活。学习情景,创造条件为估算服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寻找运用估算的契机,启发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窍门,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估算,感受到估算的乐趣。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学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
一、走近生活,亲身体验估算的便捷与价值
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用处不大。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 为“喜欢估算”。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1.化整估算法。在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根据“四舍五入法”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保留到整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3. 14×7.21,学生就可以根据3x7=21从而估算出它们的积大概是21左右,进而算出准确结果。
2.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 如:456 x64,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4- 5位数。
3.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零除外)小于1, 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 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4.联系实际估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计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学校2月份用电824度,比1月份少用了五分之一,1月份用电多少度?从题中可知,1月份比2月份用电多,因此,结果应比824度多。又如: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 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 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让学生参观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等。
总之,教师要时时刻刻运用生活。学习情景,创造条件为估算服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寻找运用估算的契机,启发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窍门,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估算,感受到估算的乐趣。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学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