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程思政素质化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

【作者】 黄 桐

【机构】 山东烟台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为例

  【摘 要】 自2014年我国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后,各大高校沿袭上海的德育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基础,课程思政也随之如火如荼的开展至今。因其各高校的专业性质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在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的方式也表现出了多元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壁垒,尤其在课程思政元素的利用与活化上以及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评价体系模糊化等问题还有待不断的深入探究。本文将以问题导向作为出发点对环境设计专业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五步走”的融入模式与育人目标相结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 课程思政;素质教育;展示;设计;教学

  展示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由人的五感体验与行为学构建的综合性应用设计课程。展示空间不单单要传递展示空间内的相关展品,更是要依托展示内容传递内在的含义,达到空间与精神的双重的美感体验。为了达到设计课程中的素质化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树立学生作为职业设计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足
  课程思政虽然在高校教师内部及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生根发芽,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依然显得过于苍白,学生听到课程思政这个词往往理解为“思政课程”。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进行课程思政了解度的调查来看,更多的学生并不知道与了解课程思政,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听过这个词而已(图1)。因此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固然重要,根植于学生对课程思政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更为重要,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掌握被培养目标与其责任。在网络急速发展的今天,打着爱国的旗帜,却做着背道而驰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都展现了对后起之秀的期许与价值观的引导。












图1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情况 作者自绘

  二、课程思政元素利用单一化
  各专业教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利用不应只有爱国(红色精神)单一方面,教育部推行课程思政进入课堂,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也是对我国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各行各业出了不少的德才兼备的人物,如大禹、屈原、孔子、曾国藩、戚继光、焦裕禄、钱学森、袁隆平、梁思成等等被人们所熟知。这些耳熟能详人物基本都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更多是持有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匠精神,专业创新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为人民谋福而不求回报的精神。更应该让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意识中埋下种子,在毕业后能够反哺父母,反哺社会,反哺国家。
  设计学科是横向的学科分支与专业纵向深度错综复杂的学科体系,更是涵盖了自然、人文、哲学、工学等庞大知识架构,因此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该结合专业的学科特征与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模式为基础,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爱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以专业能力推行红色精神的弘扬、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国自主品牌的创建、生态保护与可续发展,并能够以“以人为本”的设计方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所服务(图2)。只有不断的深度挖掘与专业相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带领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当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图2 设计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 作者自绘

  三、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构建
  (一)课程思政的五步走
  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把课程思政的融入至实践分为了五步走。
  第一步专业认识,了解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与未来趋势,掌握未来实现中国创造时期学生该具备的专业能力。
  第二步聚焦当下社会焦点内容,小到受到疫情影响下的地摊售卖展示方式,大到中国世博会、奥运会及冬奥会的场馆等公共空间的设计范畴,让学生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中国式的展示魅力及其内涵,提升民族自信与设计自信。
  第三步设计作品的思政渗入,学生对于老师所留的作业大多处于排斥状态,归其原因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作业方向的权利。设计学科特点不是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对学生设计作业的布置上,为学生提供事先埋下伏笔的多项作业方向(涵盖红色精神、乡村振兴、中国自主品牌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取设计方向,除此之外如有能够根据自己家乡特色进行展示空间设计的可自行命题。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打破为了为作业而作业的负面情绪,还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所选取的主题元素,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双重效果。
  第四步过程中的成就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生往往对自己设计作品的成就感不高,是因为没有具体服务目标与设计定位,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能够更好服务社会。设计具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科特点,应让学生在课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探讨得出解决方案。其成果的验收方式不能单单以教师的角度去评判好与不好,应该实现三方判定来衡量学生的作品。第一方以学生自我评判占50%,第二方以教师评判占30%,第三方以受众人群评判占20%,这样的评判方式会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原创设计的自信心,还能从中弥补设计中的不足,起到完善设计的促进作用。
  第五步社会责任,当整体课程作品评判完成,接近尾声的时候,便是谈及社会责任的黄金时期。当学生已有设计自信、原创自信时,更能够理解与体会到设计师为国家,为人民所兼具的责任,进而达到课程思政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入 
  例如在展示空间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以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创新,弘扬中国品牌,传承地方文化为目的。通过学生按兴趣自行选取如下设计选题(表1)或按自己想法拟题的方式进行设计方向及主题空间的确立。其课程思政的元素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展示空间设计的实践与创作中,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的研究意识。

表1 主题性展示空间设计选题表  作者自制










  在以产品为导向的展示空间设计主题上,将以红旗、华为、李宁代表着我国的自主品牌作为展示空间设计的选题方向。让学生通过对我国自主品牌文化崛起的深入了解,寻找能够面向国际展现中国品牌文化的展示空间新模式。
  另一方面对于地域人文、地方产业更值得被关注与深挖,例如烟台市蓬莱区的葡萄酒文化、戚继光文化、八仙文化、胶东渔村文化等以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与人文元素的提取,结合空间中五感的体验设计,在满足当下观展人的视觉与心理诉求同时,进而进行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自信。
  (三)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根据课程的成果导向原则,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按其三方自我、教师、受众人群的评价模式进行评判。学生自我评判有利于反映学生相对真实的设计能力及对自己设计作品的认可度。教师评判将以专业化的角度进行逻辑思维、创意思维、设计语言、表达方式、可行性的判断。受众人群的介入有利于掌握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时的被接受程度,对完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除设计作品的完善程度外(图3、图4),通过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对我国地方特色与传承文化的兴趣度有所提升,也更加注重了设计实践中以“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图3 学生作品       图4 学生作品

  四、结论与展望
  课程思政的融入将随着时代的前行不断深入,其模式也会随着教学手段与网络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模范者,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专业性质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探索。本文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课程思政五步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该教学模式如同一味中药,需持之以恒,慢慢融入各项课程当中,才能深入学生心中,达到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68(2)1-6.
  [2]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3]高宁,徐梦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视野的突破与课程体系的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4):34-38.
  [4]严欣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原则[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41-45.
  [5]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67):16-18.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7]沈之容.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教育[J].教学论坛,2015(6):83-84.
  [8]程亮.新形势下加强青年学生成才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1):56-58.
  [9]高军龙.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多维意蕴及其育人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0):6-10.
  基金项目:2021年度烟台科技学院校级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设计工作室模式研究”(2022YKR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