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融合策略

【作者】 唐燕飞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学生心理。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实践中以教学改革为实践方向,让学生在音乐聆听、音乐欣赏以及音乐演唱的过程中,形成音乐学习情感,构建整体音乐思维,获得健康的身心以及正确学习方式。小学音乐欣赏课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以及学习层次,进行音乐欣赏实践,在欣赏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以及音乐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欣赏更加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融合策略

  科技的发展能够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改革不断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有效融合,激发学生主动进行音乐的聆听,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品鉴,形成独有音乐情感。通过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融入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实际学习层次,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在获得健康身心的同时了解音乐的不同表达风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融合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相融合,逐渐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在感受音乐节奏、旋律以及本质,提升学生的音乐内涵。学生将音乐联系生活,构建不同的音乐意境,理解以及创造中体会音乐的不同韵味。在多元环境中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形成对音乐旋律以及节奏的不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以及音乐联想力,掌握乐理知识,赋予音乐全新的生命,突出个性化学习优势,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鉴赏以及评价,教师的有效点拨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相互融合,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与学生积极的互动,抓住音乐欣赏的不同特点,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发展。小学音乐欣赏课程在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音乐欣赏课程效率[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形式有限,有时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各种不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阻碍学生的创新发展。小学音乐欣赏课程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能力,更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欣赏,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融合途径
  1.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以及审美情感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情境感知以及共同体验中,形成音乐欣赏的重要动力。教师积极地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评价以及指导,形成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反馈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融合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无缝对接,促进音乐教学的实质性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辅助力量,全面融入教学改革环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欣赏课程设计以及实践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融合,需要探索有效的融合途径[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作为主阵地,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以及共同欣赏,让学生形成音乐学习情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力,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中,延伸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欣赏活动,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环境中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聆听,通过音乐的创造性学习,体验音乐的内在魅力。学生在唱歌时能更好地记忆音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使同学们在不同的角色及相互间的互动中感受、表达音乐,提高其对音乐的知觉和表现力。比如《都睡着了》就是一首充满了童话色彩的歌曲,它的旋律多变,多个地方出现了弱节奏,让人很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完善课堂环境
  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适当的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感受音乐所形成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音乐高效课堂,从而完善信息技术与欣赏课程环境。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欣赏能力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音乐感悟以及音乐内容的逐层理解,信息技术的声音、视频、色彩以及影像,让学生生动形象的形成音乐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的同时,通过不断的自主感受以及自主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3]。比如,在《小花猫和小老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制乐器游戏方式,着重于音乐创作的过程。教师要同学们在课堂上预备教材,利用纸盒、硬币、橡皮筋等制作琴弦,利用小孔的石块制成石笛,或将小石块放进饮料瓶中制成铃铛。透过不同材质的结合,同学们能体会到由物件之间的搭配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3.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的创设,升华学习情感
  信息技术是音乐教学中的有力武器,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中,通过信息技术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逐渐构建适合学生的音乐欣赏情境,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创设新颖的教学内容,通过音乐的不断欣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火车开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进创编游戏,让孩子们自己去表演、创作。首先,教师播放真实的列车驾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列车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游戏,可以是乘客、司机、列车员的角色扮演游戏。如果是辨别的话,可以让同学们辨别出火车的汽笛声、车轮声等;如果是仿真的话就可以让同学们在不同的时间和部位,模仿火车发出的声音。
  4.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线上融合实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不同问题,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趋势,感悟音乐以及相互讨论中,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线上实践的互动,提升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效果[4]。例如在学习空山鸟语时,教师在教学开端通过交互式白板,进行二胡的认识以及表现力的欣赏,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感受空山鸟语的独有意境,激发学生形成对自然独有情趣,感受到歌曲的清新愉悦心情。教师让学生通过微课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借鉴以及积极的欣赏中,对音乐有着个性化的欣赏角度,探索体验空山鸟语带来的旋律美和情感真挚的表达,教师的积极鼓励和评价,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进行线上的学习互动,融合乐器的特点以及音乐的独有意境形成审美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主动进行音乐的欣赏以及表达。
  信息技术推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有效融合中,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进行音乐情感的抒发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的构建,不同音乐的表达手法中总结音乐学习的特点,感知音乐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子群.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融合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32)
  [2] 孙翠鸣.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智慧课堂的变革[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10)
  [3] 郭丽君.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用探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01)
  [4] 吴雨晴.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实践[J].  广西教育. 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