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作者】 杨 艳

【机构】 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训练强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田径训练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田径训练更为科学合理。我国现阶段在田径训练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训练量的设计不合理影响了田径训练的效果,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对田径训练进行创新,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改进教学的手段,确保训练强度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使得训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影响因素
  1. 教师的影响因素
  教师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在田径体育训练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田径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所具备的基础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理论作为实践指导,很容易出现训练方式不当,训练强度过高导致身体不耐受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但是当前初中阶段体育田径训练中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不足。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性相对较弱,虽然有具备较好专业素质的教师,但是不一定都是针对田径运动,除此之外,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视是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改革之后开始的,在进行新课改之前,体育在中学阶段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对体育教师的选拔在聘用上没有严格的高水平要求,忽略了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2. 家庭的影响因素
  当前社会教育普遍被赋予了功利性特点,父母对当前新课改过程中所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能进行完全正确的解读和接受,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文化课成绩的好坏始终是学生家长关注的中心与重点,对于体育类的成绩,大多数家长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对于有田径专业特长的学生,由于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反对学校对学生进行特长方面的专业培养,一味追求文化课的学习和成绩,可能造成某些在田径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该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家长对学生成绩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本身不重视体育课中田径方面的训练,参加的田径训练少之又少,由此学生很难掌握关于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方面的知识。
  3. 社会的影响因素
  学校的教育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对体育田径发展的态度,必然影响到学校体育田径训练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体育成绩在世界水平处于较为优秀的层次,但是田径方面的成绩却相对较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大众对田径方面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程度不高,对学习田径的学生所持的评价相对较低,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体育田径的开展带来一定压力。在社会整体大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同感不高,体育教师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体育田径训练专业素质的下降,在开展田径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可能很难对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有科学精准地把握。
  二、如何有效的提供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1、建立健全田径训练制度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教育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进行的,许多地方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合理、不科学,甚至于取消了体育课程,这使得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渴望越来越大,严重的还会出现对文化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教师也要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训练制度,保证学生能在繁重的课业中有精力来进行体育训练,加强身体素质。教师要密切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可以依据不同学生进行分科目的训练,不断使学生的身体潜能得到更好地激发,适应自身生长情况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教师在进行训练制度的设定时,从多方面出发,考虑到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男女情况的不同,来设定不同的训练标准和制度。此外,教师在制度制定时也要注意奖惩措施,适当进行奖励和惩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确保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制定训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驯良。要尤其注意训练强度和适度,避免出现学生身体遭损害的情况。我们在保证学生对体育运动提高兴趣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各项运动技能的掌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训练。此外,教师在进行训练强度的设定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但对此学生长跑的训练不能太过重视,否则学生就会对训练产生厌烦心理,更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违背了田径训练的初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训练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力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一定训练,有助于今后的发展。
  3、确保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掌握训练的适度性,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进行训练。体育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过多过少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过多的训练一是很容易使学生的身体组织受到伤害,如果受伤严重则会导致学生有后遗症。二是过多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的体能训练受到严重负荷,不仅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学生的神经系统疲劳,学生对田径训练也会产生排斥的心理状态,体育水平难以提高。教师要正确使用各种教学用具,可以参考其他教学视频或者教师训练,从各方面吸收和借鉴体育课程的训练教学。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力量型的训练,这是基础,其次在进行下一步的速度与技能训练。对学生实施各种模仿专业赛制的内容训练,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认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4、调整訓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
  在田径运动的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田径训练处于最好的状态,从而有更好的训练效果。如果训练的强度或训练量过大,学生会特别疲惫,对整个径训练产生不满的心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着负面影响,严重的违背了训练的最初目的;若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过小,学生就会觉得任务很轻松,一节课的时间很充足,所以在课后就不去进行强化练习,致使了田径训练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的调整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安排训练任务。
  总之,田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田径运动的强度以及训练量,教师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不能盲目地对学生加强训练,增加训练量。所以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质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合理地把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