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道忠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拥有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在计算机的运算占据了主导地位和新课标的课改情况下,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忽视,导致学生的独立计算能力大幅度的下降,这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是學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标》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前随着计算机的运算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独立计算能力,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面对的重大课题。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浅谈下自己的做法。
一、加强初中生的数学计算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学习兴趣,愿意自主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展开探索,才能促使他们实现更显著的进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逐渐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因为初中数学中的计算问题大都比较枯燥乏味,而且没有比较难的知识,在计算起来会比较复杂、琐碎,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中失去计算兴趣,甚至害怕数学计算。针对这些现象,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初中学生在劳逸结合的状态下进行数学计算。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之下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一方面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所在、敢于挑战。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一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就方程组的不同计算方法进行探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同学们的不同见解,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当学生们在集体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数学思维会被激发,好胜心也会引导他们努力的学习新技能,从而补充自身在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注重过程讲究方法,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有独特的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填鸭式”“满堂灌”早已不适合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新型的课堂关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对于强调计算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师要有所侧重。但是在现实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出现注重分析而轻过程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过程,教师往往认为答案比较简单,要么包办代替,要么一带而过,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侧重学生的自主展示,上台板演,教师面批,学生互批,等方式让学生经历解题的过程,才能更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否则极易形成眼高手低、人云亦云的计算错误。
三、技能训练,充分实践
教育实践学认为,实践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法宝”。教师在讲解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渠道”,组织初中生开展深入数学探析、解答等实践活动,并借助于教师的科学指点,实现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训练和切实提升。首先要掌握数学计算的思想方法。在初中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同时更是初中生学习的“弱点”。教师要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计算水平,就要注重对“有理数、乘方、开方、解方程、解不等式、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方面解题思想方法的讲解和训练,强
化对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讲解和传授,引导初中生通过数学问题解析训练,实现对数学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认知和掌握。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240(x-3)=960”这一习题时,让学生先行先试,由于课本上只讲解了x=16 的解答题型,学生在解题时“一葫芦画瓢”,直接将方程的右边进行开方,导致所得的结果错误。此时,教师进行指点,指出应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x-2)=960/240”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开方运算。并且,教师要按照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所设问题的解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方法解a(x+b) =c(ac>0)的步骤过程。其次,要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笔者发现,在初一阶段,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初中生数学计算的训练和培养,但随着年级的递升和学习要求的提高,教师将主要精力放置在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和传授,学生缺少有效的数学计算实践平台,导致数学计算能力提升速度“放缓”。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要点内涵、解题方法策略的同时,要注重对初中生解题过程的训练和指导,特别是对解题过程中计算过程的分析和讲解,要求初中生将所学的计算方法要诀渗透和落实在数学计算活动中,防止出现计算错误影响解题效果的“因小失大”现象的发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数学命题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数学计算,题解应保持严谨性和完备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有因草率出现的错误,有推理无据,也有受思维定势干扰出现的错误。教在讲课过程中应设置多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多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熟能生巧,避免学生在答题中出现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影响学科的成绩提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究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计算能力;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是學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标》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前随着计算机的运算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独立计算能力,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面对的重大课题。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浅谈下自己的做法。
一、加强初中生的数学计算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学习兴趣,愿意自主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展开探索,才能促使他们实现更显著的进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逐渐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因为初中数学中的计算问题大都比较枯燥乏味,而且没有比较难的知识,在计算起来会比较复杂、琐碎,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中失去计算兴趣,甚至害怕数学计算。针对这些现象,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初中学生在劳逸结合的状态下进行数学计算。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之下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一方面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所在、敢于挑战。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一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就方程组的不同计算方法进行探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同学们的不同见解,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当学生们在集体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数学思维会被激发,好胜心也会引导他们努力的学习新技能,从而补充自身在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注重过程讲究方法,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有独特的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填鸭式”“满堂灌”早已不适合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新型的课堂关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对于强调计算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师要有所侧重。但是在现实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出现注重分析而轻过程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过程,教师往往认为答案比较简单,要么包办代替,要么一带而过,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侧重学生的自主展示,上台板演,教师面批,学生互批,等方式让学生经历解题的过程,才能更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否则极易形成眼高手低、人云亦云的计算错误。
三、技能训练,充分实践
教育实践学认为,实践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法宝”。教师在讲解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渠道”,组织初中生开展深入数学探析、解答等实践活动,并借助于教师的科学指点,实现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训练和切实提升。首先要掌握数学计算的思想方法。在初中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同时更是初中生学习的“弱点”。教师要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计算水平,就要注重对“有理数、乘方、开方、解方程、解不等式、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方面解题思想方法的讲解和训练,强
化对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讲解和传授,引导初中生通过数学问题解析训练,实现对数学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认知和掌握。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240(x-3)=960”这一习题时,让学生先行先试,由于课本上只讲解了x=16 的解答题型,学生在解题时“一葫芦画瓢”,直接将方程的右边进行开方,导致所得的结果错误。此时,教师进行指点,指出应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x-2)=960/240”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开方运算。并且,教师要按照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所设问题的解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方法解a(x+b) =c(ac>0)的步骤过程。其次,要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笔者发现,在初一阶段,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初中生数学计算的训练和培养,但随着年级的递升和学习要求的提高,教师将主要精力放置在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和传授,学生缺少有效的数学计算实践平台,导致数学计算能力提升速度“放缓”。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要点内涵、解题方法策略的同时,要注重对初中生解题过程的训练和指导,特别是对解题过程中计算过程的分析和讲解,要求初中生将所学的计算方法要诀渗透和落实在数学计算活动中,防止出现计算错误影响解题效果的“因小失大”现象的发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数学命题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数学计算,题解应保持严谨性和完备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有因草率出现的错误,有推理无据,也有受思维定势干扰出现的错误。教在讲课过程中应设置多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多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到熟能生巧,避免学生在答题中出现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影响学科的成绩提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究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